欢迎来到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生态环境学院网站!

学院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生态环境学院学子开展 “践行回信精神,守护沧浪清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7-24

(文/周欣羽 /杨方铭202578日,在习近平总书记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回信一周年前夕,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生态环境学院绿小青环保志愿服务队的8名学生志愿者组成“践行回信精神,守护沧浪清水”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学校乡村振兴帮扶村——丹江口市习家店镇行陡坡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守水护水社会实践活动。

一、深入调研村情,完善实践方案


行陡坡村位于南水北调中线源头的习家店镇集镇以南4公里,毗邻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移民内安村,实践团队到村后迅速展开了深入调研。

   据丹江口市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蔡毅介绍,该村有三个村民小组,235户共985人,村区域面积有10.71平方公里,柑橘面积4850亩。为了一库碧水永续北送,不少曾经在汉江上捕鱼、养鱼的村民,放弃老营生转而种植柑橘,涌现出一批种植大户。村民黄朝伟自2016年起担任习氏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2022年在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中获创业创新类二等奖。北京支持300万元建设水肥一体化系统,在村里建起了500亩柑橘示范基地。

2021年,省委、省政府将行陡坡村明确为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帮扶对象后,学校迅速选派强有力的驻村工作队进驻行陡坡村。现任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学校电大(教院)院长张成介绍说,学校党委书记边疆、校长郑强等校领导多次到村调研和现场办公,全校各部门大力支持,在提升村民环保意识、自觉守水护水的同时,充分发挥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专业和技术优势,积极围绕党建引领、项目建设、人才培育、产业发展、消费帮扶、乡村治理等方面扎实开展定点帮扶工作,每年资金帮扶和消费扶贫40万元以上,成果成效受到当地干部群众欢迎,工作队也荣获丹江口市乡村振兴优秀驻村工作队称号。

实践团队的8名队员是由生态环境学院绿小青环保志愿服务队生态文明宣讲分队、水环境治理科普分队、丹江口库区巡河监测分队、南水北调沧浪源文艺分队等四个分队的志愿者组成。大家在队长杨方铭的组织下,根据调研情况,对实践活动方案进行了完善,确定从传承沧浪文化弘扬移民精神、开展水环境治理科普宣传、实施守水护水洁美乡村行动等三个方面扎实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并进行了分工。

二、传承沧浪文化,弘扬移民精神


如何助力行陡坡村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乡村振兴的新的目标,队员们根据行陡坡村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决定首先深入挖掘已有数千年历史的汉水沧浪文化,继续弘扬南水北调移民精神。

行陡坡村在汉水北岸,也位于《尚书禹贡》所记载的汉水沧浪段。东面在1967年丹江口水库蓄水之前,是均州古城、均州八景中的“沧浪绿水”和江边山崖上的沧浪亭。水库蓄水之后,水位大大上升,水面大为加宽,均州古城、沧浪亭都没入水底,“沧浪绿水”也扩大成为了如今的“沧浪海”。

   村民蔡兴群是丹江口库区第一代移民的后代,小时候经常听父母和亲朋好友讲述均州城和汉水沧浪的故事。他带着队员们登上村委会东侧的山脊眺望远处,只见沧浪水碧波荡漾,而沧浪亭、古均州城遗址已永远没入水底,大家不禁吟诵起《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此时,守水护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愈加强烈。蔡兴群还向大家讲述了“行陡坡”村名的由来。屈原流放江北,走到此村后便往回走。有人问何故,屈原答曰:“可恨坡太陡!”行陡坡村因此而得名。后来因修建丹江口水库,部分移民后靠上山安置,大家便用勤劳的双手,把昔日的荒山坡改造成了丰收的柑橘林。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以来,柏油马路修到了村里,驻村工作队又帮助把水泥路通到了柑橘园,村民们现在都开着车下地干活了。

南水北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丹江口库区移民工程更是可歌可泣的伟大工程!1958年丹江口大坝动工兴建,2005年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启动,十堰丹江口库区三代46.950年两次移民。队员们采访了村里76岁的叶明金、62岁的黑兴财、62岁的杨明安等移民和移民后代。黑兴财讲述了父亲1958年参加修建丹江口大坝的事情,还有全家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放弃河堤内的肥沃土地内安搬迁的情景。2022年家中失火,他非常感谢学校驻村工作队坚持买的50元意外险,和工作队在学校发起募捐帮他重建家园,为此专门给工作队送了一面锦旗。村民们对现在依靠优良的生态环境,种植柑橘脱贫致富、推进乡村振兴非常满意。他们的讲述,充分体现了库区百姓在移民搬迁过程中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和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过程中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


队员们深深感受到,传承沧浪文化,弘扬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是行陡坡村守护好沧浪清水、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在村民和孩子们中间进一步广为宣传,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三、开展科普活动,树牢守水意识


守水护水意识要从娃娃抓起。实践团队一到村里,就办起了暑期爱心托管班,每天有20名中小学生积极赶来参加。托管班除了辅导暑假作业,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指导教师计娜给孩子们讲述沧浪绿水、库区移民的故事,增强了孩子们拥有沧浪清水和作为移民后代的自豪感,同时也让沧浪“清”水的形象深深烙印在他们心里。

队员余嘉豪给托管班的孩子们开展了水环境治理科普活动。他通过便携式污水处理装置的动态演示,直观展现污水净化原理,进一步增强小朋友们的水资源保护意识。

实践团队请来学校智慧环保产业学院执行院长,也是绿小青环保志愿服务队发起人饶维平工程师,把孩子们带到村里的农村污水微动力处理设施前,现场讲解污水收集、处理、利用各环节的原理和过程。这也是十堰市正在全市农村推广实施的“户小三格+污水收集管网+微动力处理设施+人工湿地+储水池+中水循环利用”模式。当看到收集的污水进入处理设施后,流出来的就是达标的清水可以浇灌时,小朋友们兴致盎然。

机电工程学院无人机团队的王铭豪、杨钧宇、谈江涛同学也应邀来到行陡坡村,给小朋友展示无人机的基本飞行原理、主要操作技能,和广阔应用前景。尤其是在村里的广场上,通过操纵无人机飞行和拍摄,现场演示无人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水环境监测治理方面的快速响应、高效侦察、精准采样和高效传输的优势。


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科普活动,既帮助小朋友们进一步树牢守水护水意识,也增强了他们学好科学知识,用先进的高科技技术确保不让一滴污水进入丹江口水库的信心和决心。


四、建设洁美乡村,确保一泓清水


很多村民所在的移民新村,房前是鲜花盛开的小花园,屋后是生机盎然的菜地,还有已经密密麻麻挂果的枣树、桃树、葡萄,以及漫山遍野的柑橘等。


绘画课上,队员周欣羽引导孩子们橘子的一生”为题,通过描绘蜜橘的生长过程,感悟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在手工课上,队员周俊丽组织小朋友们用彩泥制作出精致的“水井”模型,表达“守护沧浪清水,当好守井人”的决心。

队员郭志翔、郑宇涵和孩子们一起,每天发起洁美村庄行动,大家化身环保卫士积极捡拾房前屋后和村子里散落垃圾、杂物,自觉守护家园洁净和美丽

实践团队还结合丹江口市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和美丽乡村建设精神,2025年提出的创建“六无乡村”(“无垃圾、无化肥、无塑料、无污水、无公害、无烧柴禾”)活动,积极走访村民,宣传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知识,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在计娜老师的指导下,实践团队还拍摄了宣传“六无乡村”建设的系列短视频。在这些短视频中,请村民和小朋友作为主角出镜,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身边的“六无”故事,展现带来的实实在在变化和好处。短视频得到了村民和小朋友们的积极支持和配合,收到了较好效果。

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孩子们深感守水护水和乡村振兴成果的来之不易,这里面既有爸爸妈妈和全家人的贡献,更是全村人齐心协力的结果。队员杨婷、黄雨露带领孩子们排练了以“送你一朵小红花”为主题的手语舞节目。大家用彩纸亲手制作出一朵朵漂亮的小红花,然后在“送你一朵小红花,开在那牛羊遍野的天涯,奖励你走到哪儿都不会忘记我啊”的优美歌声中,大家通过满怀深情的手语舞动作,把这一朵朵小红花,献给自己的家人,献给村里的人们,献给每一位关心守水护水、帮助库区发展的朋友们,向大家表达感恩之情。

实践团队和孩子们来到沧浪水畔、蜜橘园旁,齐声朗诵新时代的《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润京津;沧浪之水净兮,可以促复兴!”习近平总书记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的回信精神,和守护沧浪清水的责任感使命感,已经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并将随着他们的成长,不断开花、结果!以行陡坡村为代表的丹江口库区的村民们,在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同时,必将实现一个又一个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的目标!